从“他叙”到“自叙”——构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叙事转向

时间:2025-11-05    浏览:40 次     来源:王磊赵秀凤


2025-11-04  王磊 赵秀凤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国际舆论场复杂多变,加之数字化与碎片化叙事相互交织,国际传播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变得尤为迫切。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十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成,尤其是在新能源、数字经济、高铁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更是展现出快速崛起的趋势。这意味着,中国已不再只是国际舆论的“被观察者”,而是逐渐成为全球议程的“参与者”和“塑造者”。与这种地位转变相适应,中国需要从“被动接受外部叙事”转向“主动设置传播议程”,主动出击,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既要符合基于自身经验与价值的叙事框架,也要推动国际社会的议程设置。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等,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叙事、体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

“可信”体现“真实、透明、可验证”的逻辑支撑

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可验证性是跨文化传播建立信任的基本条件。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如何让外部世界相信其数据、政策与承诺,成为“可信”叙事的关键内容之一。

数据驱动的透明表达是“可信”的基础。今年以来,中国陆续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等重磅白皮书,以详实可信的数据,在关键问题上清晰准确地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发展的历程与进步,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消除误解与偏见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方面,国家统计局在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过程中主动公开修订情况,显示出对统计口径持续完善与结果负责的态度。这种主动披露不仅提升了国内统计治理水平,也增强了外部社会对中国经济运行的信任感。

第三方背书强化公信力。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2023年光伏新增并网容量21630.0万千瓦约216.3GW,同比增长超过140%,使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09GW。相关数据由国家能源局发布,同时得到国际能源署(IEA)与行业平台 PV-Tech 的印证。这种“双重确认”打破了“中国自说自话”的局限,让国际社会能够通过独立渠道验证中国的绿色转型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可验证性同样凸显“可信”。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一数字不仅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发布,也被国际铁路联盟(UIC)引用。京张高铁作为全球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绿色交通的标志性案例,受到了包括国际奥委会和多家国际媒体的关注。这表明,中国通过量化数据与外部认证建立了跨文化意义上的“真实性”,其叙事不再停留于“自我表达”,而是进入了“国际共识”的层面。

因此,“可信”的建构并非单纯依赖内部宣传,而是通过数据公开、外部验证与制度透明度,形成了一个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信任逻辑。这也印证了国际传播理论中“信息对称”与“认知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信息经得起检验,叙事才可能被接受。

“可爱”依托多主体表达

“可信”强调理性认知不同,“可爱”更多依赖情感认同。日常化叙事往往比宏大叙事更容易引发跨文化共鸣,因为它能激活受众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在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可爱”的建构并非单一主体的输出,而是依托多元参与:官方机构提供框架性话语,学界与智库提供解释性话语,而社交媒体博主、网络红人和普通人则提供生活化话语。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网络,弥补了传统外宣中过于单一、宏观的不足。

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上,中国故事更多以个人视角呈现。无论是中国博主还是外国博主,他们通过镜头记录街头、市场、家庭与饮食等日常场景,展现中国社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这些影像不仅凸显中国经济与科技的活力,也展现社会的多元与开放。同时,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模式也契合了叙事学中“私人化叙事”的特征,更易引发跨文化的共情。例如,网络红人“甲亢哥”在访问中国期间,用幽默语言和互动式视频展示了中国街头文化、美食和与年轻人的交流。他的作品被大量转发评论,说明“非官方、接地气”的叙事能够突破文化隔阂。这类私人化、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学界所谓“文化亲和力”的具体化,能够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生动而可亲的中国形象。

因此,“可爱”的构建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与多样叙事的结合,通过真实的生活化故事实现跨文化理解。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形象的温度,也为国家话语注入了民间力量,使其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树立“可敬”的价值维度

“可信”解决的是“信任”的问题,“可爱”解决的是“亲近”的问题,“可敬”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责任大国”话语已成为衡量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评价标准。

在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一承诺被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被研究机构视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话语。其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部及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通过绿色金融、碳交易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化举措,把长期目标逐步转化为现实路径。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叙事与外部舆论的呼应,形成了“可敬”的气候治理形象。

在国际发展合作方面,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平台,推动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能源与互联互通建设。《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为例,文件明确提出中国愿同非方携手构建全球文明倡议对话伙伴,建立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这一系列叙事不再是传统的“援助—受援”逻辑,而是强调“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框架。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媒体的积极回应,也印证了这一叙事在国际社会的可敬性。

因此,“可敬”的话语不仅仅是政策口号,而是通过顶层倡议、部门落实与国际呼应,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叙事链条。这种叙事模式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公共事务中“提供公共产品”的姿态,也使其形象超越了“发展中国家”身份,走向“负责任大国”的认知维度。

完善和创新中国话语和叙事的未来方向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受众的接受习惯。信息的触达和接受已深受平台机制影响,“算法叙事”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实现精准推送与受众细分。这不仅是传播手段的技术革新,也是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的结构性转型。要实现国际传播的话语与叙事创新,中国必须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传播、算法驱动的精准推送以及跨平台、互动化、故事化、共情化的表达方式。未来,中国的国际传播叙事应呈现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表达方式多样化。从传统新闻报道到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再到短视频、Vlog和沉浸式体验,叙事方式将更加多元,满足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

第二,传播题材多样化。 除了经济发展与政策解读,还应加强对美食、旅游、非遗、科技创新、城市夜景等题材的呈现,构建基于真实场景的共享叙事。

第三,叙事风格个性化。 越来越多的叙事将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私人化表达,以生活细节和个体体验凸显中国形象,增强差异化和辨识度。

第四,传播效果可量化。在数字传播时代,粉丝数、点赞量、转发量与评论互动成为衡量话语有效性的直观指标。国际传播不再只是“自我表达”,而是“效果导向”。

第五,争论的存在不可避免。国际舆论场是多元且冲突的空间,中国叙事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伴随正面认同与负面质疑。传播学认为,与其回避争论,不如通过互动与回应,将争论转化为沟通契机,从而提升话语的说服力与持续性。

“可信、可爱、可敬”不仅是对外传播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在国际传播学意义上的三重叙事逻辑:以真实与透明奠定“可信”,以日常化与多主体建构“可爱”,以责任与担当塑造“可敬”。在全球信息竞争加剧、数字传播环境迅速演变的今天,中国需要通过议程设置、叙事创新与技术赋能,推动自身话语体系不断完善。这样,中国的声音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清晰、响亮,并在跨文化交流中赢得更多理解与认同。

作者:王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授);赵秀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9043.html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