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致敬历代戍边兴疆的守护者

时间:2025-11-05    浏览:31 次     来源:轻鸿悟道

我们刚刚结束为期八天的南疆之旅,这片土地的壮美与热忱仍在心头激荡。雪山映绿洲,大漠连胡杨,喀拉库勒湖的澄澈、喀什古城的烟火、帕米尔高原的辽阔,每一帧风景都让人沉醉;而田间劳作的农民、市集忙碌的商户、戍守边疆的卫士,各族同胞脸上的淳朴笑容与勤劳身影,更深深触动了我。旅行归来,我接连写下几篇关于新疆的文字,意外收获了许多朋友的喜爱与共鸣,也让我愈发想循着历史的足迹,再写一篇深情告白——致敬那些从古至今,用生命与热血戍守新疆、建设新疆的历代守护者,是他们的接续奋斗,才换来了如今这片土地的繁荣安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边塞诗的慷慨豪情,恰似历代戍边兴疆者的精神写照。1849 年深秋,兰州城的寒风吹动着林则徐病榻前的帷幔,这位刚结束伊犁流放生涯的老者,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左宗棠的手腕,将一叠标注密密麻麻的新疆舆图与屯田手记郑重托付:“西域屯政,乃长治久安之根本,我已踏遍天山南北,此图可助你日后经略边疆!” 纸页上,是他三年间徒步勘测的绿洲、河流,甚至标注着作物产区与坎儿井方案 —— 这份带着风沙与体温的规划,开启了跨越百年的戍边兴疆接力。从晚清名臣到革命将军,从兵团儿女到转业军人,从本土先民到援疆志士,一代代人以生命践行坚守,终让 “大漠孤烟直” 的戈壁,绽放出 “良田连天际” 的繁荣,他们都是新疆的守护者与建设者,值得永远铭记。

提及晚清边疆经略,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朝堂之争堪称关键。19 世纪 70 年代,大清内忧外患,“海防” 与 “塞防” 的论战剑拔弩张。李鸿章主张 “弃疆保海”,直言新疆 “万里穷荒,徒增靡费”;左宗棠却拍案怒斥:“新疆乃中华腹地,丢则门户洞开!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这场国运抉择的争论中,左宗棠的主张终获认可。64 岁的他抬棺出征,行囊里除了军事方略,便是林则徐的屯田手记。那位虎门销烟的英雄,在伊犁流放期间,骑着骆驼穿行戈壁,走访牧民帐篷,发现新疆 “土地膏腴,唯缺垦殖”,力倡 “屯田实边”。这份远见,成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底气,也应和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千年戍边情怀。

1876 年,湘军西进的号角响彻河西走廊。左宗棠下令 “兵马未动,屯垦先行”,士兵们放下枪炮拿锄头,春寒凿冰引水,烈日挥汗耕耘,“兵屯之余,招徕民垦”。汉、回、维吾尔等各族群众并肩劳作,田埂间筑起民族团结的根基,万亩良田在荒芜中崛起,为击溃阿古柏叛军、收复伊犁筑牢粮草保障。收复新疆后,左宗棠设屯垦总局,招募内地百姓迁疆,带去先进耕作技术,让 “屯田兴疆” 的种子深深扎根。百年后,这份薪火传到了王震将军与三五九旅手中 —— 抗战时期,他们在南泥湾创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王震将军带着 “不把新疆变粮仓,绝不回北京” 的誓言,率部挺进戈壁。“向荒原要粮,向戈壁要城”,他与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头开垦盐碱地,亲手种下第一株棉苗,更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嘱托:“兵团人要做扎根边疆的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无数战士刚结束战争,便脱下军装换农装,告别父母妻儿踏向西行之路:有新婚别妻、一去一生的年轻士兵,有携子搭地窝子安家的夫妇,更有无数人把青春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老兵回忆,初到新疆时,风沙埋地窝、寒冬裂水缸,粮食不够吃野菜拌炒面,生病全靠土方子,但没人退缩 ——“我们多流一滴汗,新疆人民就少受一分苦”。1954 年,中央下令将驻疆部队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兼具 “屯垦戍边、生产建设、维护稳定” 三重使命的特殊组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不隶属、平行并列,均直受中央领导,二者分工协作、互补共进,共同守护边疆发展。

兵团将士用生命书写传奇:修塔里木河灌溉工程,数千人跳进冰河挖渠,不少人落下终身残疾;筑防风林带,顶八级风沙种梭梭,有人被沙尘暴卷走长眠戈壁。建国初期百万支边群众抛家舍业,近十万青年埋骨荒滩。而在兵团之外,无数转业军人同样功不可没 —— 就像我的岳父,告别军旅生涯扎根新疆,不求功名、默默奉献,用忠诚与坚守守护边疆安宁,他们与兵团战士一样,都是扎根新疆的 “胡杨”。还有各族建设者:维吾尔族老艺人传习民族技艺,汉族援疆干部带来技术经验,各族农民携手改良作物,他们用不同方式浇灌这片土地,恰如诗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所唱,民族团结是兴疆的根本。

     从秦汉的烽燧狼烟到如今的边境哨所,历代戍边守疆的开拓者们,以血肉为盾、以信念为旗,在广袤边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他们告别故土、扎根荒远,在风沙肆虐的戈壁、冰雪覆盖的高原,用青春与坚守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沉内涵,这份家国情怀穿越时空,始终熠熠生辉。



在这些可敬的开拓者中,也包括我岳父这样的转业军人——他曾将最宝贵的岁月奉献给边疆建设,在艰苦环境中践行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这份功绩值得永远铭记。2004年,我夫人的姨妈(岳母的亲姐姐,长年在北京生活)从未踏足过新疆,便在我夫人的陪同下,特意乘火车前往探望亲人。因血压偏高,她无法选择更快捷的飞机,只能一路颠簸,穿越漫长路途进入新疆。当列车驶过大漠戈壁,眼前铺展开一望无际的苍茫景象时,姨妈忍不住热泪盈眶,哽咽着说道:“我的妹妹当年就是和妹夫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啊,他们实在太不容易了!” 这热泪里,有对亲人的疼惜,更有对戍边者们不畏艰辛、坚守边疆的深深敬佩。正是无数像岳父这样的开拓者,带着家人的牵挂与支持,在荒芜之地播撒希望,用坚守换来了边疆的安宁与发展,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早已融入边疆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后辈心中最动人的丰碑。

     戍边守疆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用生命守护的信仰。从先辈们筚路蓝缕开辟疆土,到如今的建设者们接续奋斗,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坚守,让边疆从荒芜走向繁盛,让家国安宁有了最坚实的保障。向所有戍边守疆的开拓者致敬,你们的功绩永载史册,你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如今,“疆二代”“疆三代” 接过接力棒,石河子、阿拉尔等新城崛起,新疆棉花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瓜果香飘海内外,高铁穿越沙漠戈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从林则徐的舆图到左宗棠的抬棺出征,从三五九旅的拓荒到王震将军的奠基,从兵团将士到转业军人,从初代建设者到疆三代,“戍边兴疆” 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天山巍峨,见证着林则徐踏沙勘测的执着、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绝;塔河奔腾,铭记着王震将军拓荒戈壁的坚毅、百万建设者抛家舍业的赤诚 —— 是他们用冻裂的双手挖开沟渠,用嘶哑的喉咙唱响战歌,用不朽的生命守护国土,才让荒漠变绿洲、戈壁变新城。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同心协力,如磐石筑牢根基。天山塔河为证,岁月长河为鉴,那些扎根边疆的 “胡杨” 们,用生命与热血书写的传奇,终将在时光中永恒。而这份跨越百年的坚守与热爱,必将滋养着西域大地生生不息,让新疆的明天,在团结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